|
新聞詳情
王小輝:深耕豬業三十載,以匠心守護動物健康的 “豬群衛士”發表時間:2025-02-11 11:08 王小輝:深耕豬業三十載,以匠心守護動物健康的 “豬群衛士” 文:桂孝樹 在中國養豬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有這樣一位 “豬群衛士”—— 王小輝。他扎根行業三十年,從一名普通獸醫成長為多家頭部農牧企業的健康管理掌舵人;他親歷中國養豬業從家庭散養到現代化集約化養殖的巨變,用專業與堅守破解行業難題;他在藍耳病防控、生物安全體系構建等領域屢建奇功,更以十余篇學術文章推動行業技術革新。今天,讓我們走進江西英特科勝動保這位 “豬業老兵” 的傳奇人生,探尋他如何用半生時光書寫對中國畜牧業的赤誠。 ![]() 初心萌芽 —— 川農大的 “獸醫種子” ![]() 1971 年,王小輝出生于江西省進賢縣池溪鎮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鄉村的生活,與動物緊密相連。童年的他,時常穿梭在豬圈與牛棚之間,看著家畜們茁壯成長,給農戶帶來生活的希望。然而,疾病的陰影卻如影隨形。一場豬瘟,就能讓全家一年的心血付諸東流;一頭耕牛的死亡,甚至可能壓垮一個家庭。“那時候的獸醫是村里的‘救命菩薩’,但技術和藥物都太匱乏了。” 這種切膚之痛,在他心中埋下了學醫救畜的種子。 1990 年,王小輝高中畢業后,在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家畜良種繁殖站工作(事業單位),他騎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穿梭在鄉間小道,奔波于各個散養戶之間。簡陋的設備,阻擋不了他為家畜治病的決心。一次爆發性豬丹毒疫情中,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甚微,死亡率一度高達 40%。王小輝沒有退縮,他查閱大量資料,結合臨床經驗,創新采用 “分群隔離 + 中藥輔助” 療法。他日夜守在豬場,觀察病豬的癥狀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終于,在他的努力下,死亡率降至 5%,他也因此在業內嶄露頭角。 ![]() 2006通過成人高考,以優異成績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在 “川農大精神” 的熏陶下,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現代獸醫學理論知識。課堂上,他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圖書館里,他沉浸在專業書籍的海洋,探索著獸醫學的奧秘。而實習,更是讓他深入養殖場一線,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彼時正值中國規模化養殖起步階段,他敏銳地察覺到預防醫學在未來集約化養殖中的重要性。在畢業論文中,他前瞻性地提出 “預防醫學在集約化豬場的應用”,這一課題,猶如一顆種子,為他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職場礪劍 —— 從基層獸醫到集團高管的蛻變 2000 年,王小輝加入某中型規模化豬場任技術主管。當時,豬場普遍存在 “重治療輕預防” 的現象。他深知,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豬場的效益,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康管理體系。于是,他主導建立了一套涵蓋免疫程序、環境監測、應激管理的健康管理體系。他親自制定免疫計劃,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豬群的特點,合理安排疫苗接種時間;他定期對豬場環境進行監測,確保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指標符合要求;他還關注豬群的應激反應,通過改善飼養環境、優化飼養流程等方式,減少應激對豬群健康的影響。這套體系的實施,使該場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PSY)從 18 頭提升至 20 頭,成為區域標桿。 ![]() 2013-2014年在浙江某肉食品公司管理千頭金華母豬場,從59%成活率感到88%成活率,打破了地方豬集約化不易飼養的瓶頸 2015 年后,王小輝先后出任正邦集團、越秀農牧食品等頭部企業的獸醫總監。在正邦期間,非洲豬瘟的威脅如烏云般籠罩著整個養豬業。王小輝深知,生物安全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關鍵。他帶領團隊,構建了覆蓋全國 100 余個養殖基地的 “三級生物安全防控網”。從車輛洗消中心的嚴格消毒,到物資中轉站的規范管理,再到人員隔離制度的嚴格執行,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極致。通過這一立體化設計,將非洲豬瘟傳入風險降低 75%,為企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2019年開始組建的農牧企業,2020年加盟越秀農牧,當時藍耳病成為困擾豬場的一大難題。王小輝主導開發了 “藍耳病動態監測模型”。他帶領團隊,對豬場的藍耳病病毒進行持續監測,收集大量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建立了精準的病毒載量預警模型。該模型的應用,使豬場能夠及時發現藍耳病的潛在風險,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群體穩定率提升至 92%。 技術攻堅 —— 破解行業痛點的創新者 藍耳病,被稱為 “豬業艾滋病”,一直是養豬業的頑疾。王小輝深知,傳統的防控方法難以有效應對這一復雜的疾病。他帶領團隊,深入研究藍耳病的發病機制和傳播規律。通過基因測序,建立了毒株數據庫,為精準防控提供了依據。他創新提出 “三步防控法”:首先,利用后備豬馴化程序切斷垂直傳播,確保仔豬從源頭避免感染;其次,配合個性化免疫程序,根據不同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最適合的免疫方案;最后,通過持續監測和數據分析,實現群體凈化。該方案在多個萬頭豬場應用后,使生產成績提升 15% 以上,相關成果被寫入《中國豬業藍皮書》。 ![]() 在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中,王小輝創造性地將軍事防御理念引入豬場管理。他建立 “紅 - 黃 - 綠” 三級警戒體系,根據豬場周邊的疫情風險程度,采取不同級別的防控措施。他設計 “單向流動” 的人物流通道,避免交叉感染。他還開發基于物聯網的實時監控平臺,實現對豬場的全方位、實時監控。這套系統的應用,使合作企業連續三年保持非瘟零感染紀錄。 針對中國養殖環境,王小輝提出 “福利即效益” 理念。他深知,良好的動物福利不僅能提高動物的健康水平,還能提升養殖效益。他通過精準溫控系統,減少熱應激對豬群的影響;他設計立體式玩具,豐富豬群的生活環境,降低咬尾率;他運用行為學評估,優化轉群流程,減少豬群的應激反應。這些舉措不僅改善了動物福利,更使每頭商品豬增收 30 元以上。 ![]() 如今,他被九江禮淶農業集團旗下的江西英特科勝動保科技有限公司聘請為技術顧問,為科勝動保技術研發和指導提供保障。他將自己多年的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團隊,為動保行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筆耕不輟 —— 行業智慧的傳播者 繁忙的工作之余,王小輝始終保持著對學術研究的熱情。他深知,將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理論,分享給同行,能夠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在《江西畜牧獸醫雜志》發表的《規模化豬場藍耳病凈化路徑探索》,首次提出 “區域性聯防” 概念。他認為,藍耳病的防控不能僅僅依靠單個豬場的努力,需要區域內的豬場聯合起來,共同防控。這一概念的提出,為藍耳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中獸醫醫藥雜志》刊載的《黃芪多糖在母豬產程中的應用》,他將中藥制劑與現代繁殖技術結合。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臨床觀察,他發現黃芪多糖能夠有效縮短母豬的產程,降低難產率。這一研究成果,為母豬的繁殖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 《賽爾》雜志的《非瘟時代豬場人員管理新思維》,他開創性提出 “生物安全文化” 建設框架。他認為,生物安全不僅僅是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更需要深入人心,形成一種文化。通過建立 “生物安全文化”,提高員工的生物安全意識,使生物安全措施能夠得到更好的執行。 并做過進口添加劑的技術總監,并負責進入國內產品手冊的編撰給付設計制作,以及國內863計劃產品的產品(黃曲霉毒素B1分解酶)應用即產品使用說明與應用效果評估的材料編寫。 除了學術論文,王小輝還積極參與行業論壇,每年參與 20 余場。他在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見解,與同行們交流互動。他還擔任多家企業的技術顧問,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他通過短視頻平臺開設 “王醫師養豬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防控知識。每場直播吸引很多養殖戶在線學習,他的課程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熱烈歡迎。 未來展望 —— 行業變革中的思考者 “未來的獸醫不僅要懂疾病,更要會解讀大數據。” 王小輝深知,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智能化養殖將成為未來養豬業的發展趨勢。他希望通過豬只咳嗽聲頻分析預警呼吸道疾病。他相信,通過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對豬群健康的實時監測和精準預警,提高養殖效率和效益。 ![]()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王小輝倡導建立 “動物 - 環境 - 人” 三位一體的健康管理體系。他認為,養豬業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動物福利為代價。他幫助科勝動保山區客戶構建 “生態循環養殖模式”。通過將養殖與種植相結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既保障了生物安全,又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他希望,這種模式能夠在更多的地區推廣,為鄉村振興和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從青蔥學子到行業泰斗,王小輝用三十年詮釋了何為 “工匠精神”。辦公室墻上懸掛的 “懸壺濟豬” 書法,正是他職業生涯的最佳寫照。當被問及成功秘訣,他總說:“我只是堅持做對的事 —— 對豬好,對人好,對行業好。” 在這位 “豬群衛士” 眼中,每一聲健康的豬叫,都是對獸醫人最好的褒獎。 在鄉村振興與畜牧業升級的雙重背景下,王小輝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奮斗史詩,更折射出中國畜牧人的集體群像。他們用科技與情懷,守護著中國人 “肉案子” 的安全,也書寫著現代農業文明的進步篇章。我們期待王小輝和他的同行們,能夠繼續在養豬業的舞臺上,創造更多的輝煌,為中國畜牧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分類:
集團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