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慧超/文 歐陽海員/攝
仲夏時節的鄱陽湖畔,晨霧中的白鶴振翅掠過蘆葦蕩,江豚在長江九江段逐浪嬉戲。這座枕長江、擁鄱湖的千年古城,正以山水為卷、科技為筆、民心為墨,書寫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答卷。從排污權交易改革試點領跑全省到排污許可智能審核系統全國領先,從“無廢城市”建設全鏈條突破到“候鳥經濟”激活鄉村振興,九江用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當DeepSeek大模型將排污許可審核時間壓縮至10分鐘,當無人機機場實現環境監管“天眼”覆蓋,這座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正以科技賦能與全民共建的雙重驅動,鋪展出一幅水清岸綠、產城共榮的生態長卷。
水韻九江
江湖安瀾潤民生
清晨六時許,甘棠湖南岸,市民們沿著新修的親水棧道悠然漫步,享受著這清新的晨景。兩湖綜合治理工程現場負責人夏陽目光堅定地望著眼前的景象。而在地面之下,治水“心臟”正有力跳動——7萬立方米的調蓄池與日處理3萬立方米的雨水循環中心協同運作,它們是守護城市水生態的堅固堡壘。地上民俗園的湖口草龍造型景觀廊道已進入燈光調試階段,五彩的燈光與古樸的草龍造型相互交融,待正式點亮,必將成為城市的又一道亮麗風景線。6月底,兩湖綜合治理工程調蓄池及雨水循環中心將投入使用,這是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九江在水環境治理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九江,這座枕長江、擁鄱湖的千年古城,依水而生,因水而興,水韻流淌在城市的每一處脈絡。
“五一”假期,廬山西海風景區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著八方游客,共接待游客59.45萬人次。這片水域面積308平方千米的景區,湖水清澈碧綠,能見度可達11米,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似無數細碎的鉆石在閃爍。湖中小島星羅棋布,形態各異,有的宛如翠螺靜臥水面,有的恰似巨獸潛伏湖中,為這片水域增添了無盡的神秘與靈動。
一位來自上海的游客興奮地說道:“我一直向往著能親近大自然,這次來到廬山西海,真的被這里的美景震撼到了。湖水清澈得不像話,島嶼也各具特色,再加上這些有趣的活動,讓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假期。這里的生態環境太好了,感覺身心都得到了極大的放松。”
2024年,廬山西海和長江(九江段)入選江西省第一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廬山西海通過建立“湖長+警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湖區構建起立體化監管網絡。在152公里的長江岸線上,生態修復的故事持續書寫。非法碼頭拆除后,九江人民用汗水和智慧讓這片土地重煥生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樹木郁郁蔥蔥。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長江九江段3個國考斷面水質連續七年保持Ⅱ類以上,總磷濃度從2021年的0.076mg/L下降至2024年的0.058mg/L,降幅達23.7%。這是九江生態修復成果的有力見證,也是九江對長江母親河深情守護的生動詮釋。
藍天保衛
科技賦能破難題
“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在九江,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在修水縣生態環境局監控中心,大屏上無人機傳回的建筑工地工作畫面清晰可見。2025年3月,全省首個生態環境無人機機場投入運行,它宛如一雙銳利的“天眼”,時刻守護著生態環境。“相比傳統人工巡查,效率提升很多。”技術員小陳熟練地演示著系統操作,眼中滿是自豪。未來,九江將建成覆蓋全域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方位、無死角監測,讓破壞環境的行為無處遁形。
今年年初,九江市生態環境局上線運行DeepSeek排污許可智能輔助審核系統,這是江西首個人工智能驅動的排污許可證智能輔助審核管理平臺。它的出現,如同為排污許可管理工作裝上了“智慧大腦”,采用“填空式”智能輔助審核方法,打通了精準化審核邏輯并在系統中應用。將傳統人工審核的“串聯式”環節升級為“并行化”處理,單個項目的處理時長從原來的1天大幅縮短至10分鐘,申報材料一次性通過率提升了40%。江西省九江市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科科長黃凰介紹道:“這個系統高效響應、精準審核,以數智化賦能排污許可制改革,推動九江市排污許可管理邁入新階段。”
在排污權交易市場,一場變革正悄然發生。通過建立市縣兩級儲備信息,從2023年底試點以來,53家企業完成105宗交易,4088萬元交易額撬動減排量3408噸,形成“減排增效”的良性循環。在九江石化,九江石化安全環保部環保室主任米鵬濤正專注地通過省級交易平臺查看排污權儲備交易信息。他表示:“排污權儲備交易對我們企業來說意義重大。以前,我們在排放問題上總是有所顧慮,擔心超出標準影響生產。現在,通過在公共平臺上購買排污權儲備量,我們能夠合理安排生產,盤活了企業的效能,保證了企業的穩定生產。同時,這也促使我們更加注重節能減排,不斷改進生產工藝,降低污染物排放。”而另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則興奮地說:“我們企業通過平臺賣出了自己富余的排污權儲備,換來了資金。這不僅讓資源得到了合理利用,還為企業帶來了額外的收益,真是一舉兩得。”
“通過排污權改革,企業降污減排內生動力被充分調動,一方面新建項目為降低排污權交易成本,選擇采用更加清潔的生產工藝和原料、更加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另一方面現有企業出讓富余排污權可以獲益,減排積極性大幅提升。”九江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余波說。
無廢之城
綠色轉型啟新程
“無廢不是消滅垃圾,而是讓每件物品找到歸宿。”在九江,“無廢城市”建設正讓這一理念逐漸成為現實。
傍晚時分,中房潯陽城南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老李認真地檢查著廚余垃圾收運車電子臺賬。“現在小區垃圾分類準確率提高不少,每天都用專門廚余垃圾車清運垃圾。”他身后新建的智能分類亭在暮色燈光中十分醒目,宛如一座守護環境的小衛士。目前,全市6090座這樣的分類亭,構成了九江“無廢城市”建設的“毛細血管,將垃圾分類的理念傳遞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在瑞昌市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流水線有序地將混雜垃圾中的塑料瓶分揀壓縮,它們將在這里開啟新的旅程,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從日處理能力3650噸的九江光大、修水光大、都昌首創3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到全國首創的“禮淶模式”農業循環產業鏈,九江構建起“分類—回收—利用”的完整體系。數據顯示:全市固廢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無廢細胞”建設數量居全省首位。2024年,工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98.93%,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88.8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100%,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為90.76%,農作物秸稈利用率95.43%。這些數據的背后,是九江在“無廢城市”建設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堅定決心。
這種變革滲透在城市的每一處肌理中。馬拉松賽道旁,可降解紙袋和能量杯成為標配,它們不僅為參賽者提供了便利,更是九江對環保理念的生動踐行;鋼廠將鋼渣制成透水磚鋪上居民回鄉路,既解決了鋼渣的處理問題,又為居民打造了一條綠色環保的道路;鄱陽湖觀鳥季的宣傳冊,都用上了秸稈環保紙張,讓人們在了解候鳥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九江對環保的執著追求……
全民共治
生態紅利澤萬民
“生態興則文明興。”當保護環境從政府工程變為全民自覺,生態文明的種子便在九江這片土地上真正長成了參天大樹。
2024年深秋,吳城鎮常湖池觀鳥平臺上,“鳥導”老葉熟練地用望遠鏡追隨著白鶴群。“現在帶觀鳥團一天能掙200元,比打漁穩定多了。”他身后,“候鳥小鎮”的民宿家家爆滿,研學團隊在濕地候鳥館排起長隊。從“捕鳥人”到“護鳥人”的身份轉變,折射出60萬羽候鳥帶來的經濟奇跡:2023年吳城旅游收入突破6億元,帶動千戶農民年均增收2.8萬元。這不僅是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經濟紅利,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見證。
九江在環保理念的宣傳上也不遺余力。在鄱陽湖區,經常能看到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他們身著統一的服裝,手持垃圾袋和工具,仔細地撿拾起湖邊的垃圾。一位志愿者說:“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共同守護鄱陽湖這方美麗的水域。”在學校,環保主題繪畫比賽展覽精彩紛呈。孩子們用他們稚嫩的畫筆,描繪出心中的綠色家園,一幅幅充滿想象力的作品,展現了他們對環保的獨特理解和美好向往。
夜幕降臨,琵琶亭公園里的燈光秀將長江沿岸映照得流光溢彩。從無人機擔任“空中城管”,到“眾水之城”河清岸美,從候鳥經濟帶富一方百姓,到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九江用實踐證明: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不是終點線,而是新起點。當機器轟鳴與自然天籟共鳴,當科技理性與人文溫度交融,這座千年古城正以更從容的姿態,奔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征程,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堅實而閃耀的足跡,續寫著更加輝煌的綠色篇章。